“我是土生土長的大連人,從小就對海港有獨特的情感。”記者耳畔傳來沉穩、清爽的聲音。電話那頭,是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水運所沿海規劃室高級工程師董敏,被問及為何選擇港口規劃及通航技術領域,他娓娓道來。
董敏本科就讀于大連理工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畢業后,考取了大連理工大學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專業的港口規劃方向的研究生,師從業內知名教授宋向群、郭子堅,深耕港口規劃和設計。
研究生畢業后,董敏通過一年多的實習考驗,順利進入了夢寐以求的部規劃院水運所沿海規劃室,主要從事港口規劃及其政策研究、港口資源管理和通航論證等方面的工作。9年來,他在熱愛中篤志敏行,在工作中奮進創新,憑借嚴謹態度和專業精神,獲得10余項行業科技進步獎勵、7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美國發明專利、23項外觀設計專利和18項軟件著作權,廣受業內認可。2020年,他被評為部規劃院首批青年科技英才。

從“新兵”成長為“尖兵”
時間回溯到2012年,有“世界第一大港”之稱的寧波舟山港啟動了第二輪總體規劃工作。這一年,董敏26歲,這是他工作第一年就全程完整參與的第一個大港的規劃項目。
寧波舟山港是我國重要的國際樞紐港,對于落實國家戰略、服務重大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揮了關鍵作用,對于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上海和浙江自由貿易實驗區建設等具有重大意義。
“寧波舟山港的規劃工作相當于正常港口規劃3到4個的規模,任務量重。從落實國家戰略、服務行業管理、促進地方經濟、保障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多角度制定研究方案,又需要征求各方意見,協調多種矛盾,困難很多。”董敏回憶說,他當時主要負責港口空間布局方案的研究,這既考驗專業知識是否扎實,又考驗對寧波舟山海域特點的把握分析。
他迎難而上,查閱了大量資料,并與團隊成員奔波于寧波、舟山、杭州三地,進行了數月的集中攻堅,終于順利完成了任務。研究成果得到交通運輸部相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寧波舟山港在第二輪規劃的指導下,吞吐量翻番,總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一。
時隔9年后,2021年9月,浙江省政府會同寧波、舟山兩市政府召開了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修訂啟動會,《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將實施新一輪總體規劃修訂工作。這一次,董敏作為項目負責人開展第三輪規劃工作,“十一”長假后馬上組織調研組奔赴寧波、舟山、杭州,進行調研和現場踏勘。
“近20人的聯合項目團隊、近50家調研對象單位、3周多的調研過程,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他的規劃業務素質好,能夠準確把握項目難點,解決關鍵問題。”團隊成員李勤榮十分佩服董敏良好的協調能力和專業素養。在第三輪規劃工作開展之際,董敏已由一名“新兵”成長為“尖兵”,成為團隊中的“主心骨”。
“港口作為交通運輸的綜合樞紐,是支撐我國對外開放和大宗物資運輸的關鍵一環,我為自己能夠參與繪制世界第一大港藍圖感到自豪。”董敏說,兩次參與寧波舟山港總體規劃修訂,他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專業“練兵” 聚焦重大工程
“隨著沿海城市群的發展和工程技術的進步,我國對建設跨海通道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建設跨海通道會對所跨航道產生影響,要做大量的通航研究分析工作。”董敏說,2016年,他嘗試在專業方向上開拓創新,聚焦航道通航研究。在他看來,航道通航研究不容小覷,對涉水建筑物和構筑物對航道的影響進行系統評價,是項目建設最為重要的前置條件之一。
回憶早期參與的項目,董敏對《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深中通道工程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超大型集群工程,其所處水域為珠江河口通航密集區,通航環境極為復雜,對他和團隊成員來說都很有挑戰。
為此,他和團隊成員采用多學科融合技術和創新理念,形成了船舶大型化預測、通航尺度論證、通航方案適應性評價和通航安全保障分析等關鍵技術集群。研究成果成為深中通道項目工程可行性報告獲得國家批復的重要技術支撐。
“參與這個項目,我做了大量數據統計和圖紙繪制工作,積累了很多經驗,這為我以后從事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工作奠定了基礎。”董敏說,經過這次“練兵”,他掌握了更多航道通航研究方面的技術經驗,也形成了更為系統的思考模式。
在負責《滬舟甬跨海大通道通航標準研究》時,董敏已經對通航研究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在部規劃院教授級工程師查雅平的指導下,他帶領團隊調查了相關地區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港口、航道、航運、管理現狀及發展規劃等情況,論證了全橋和橋隧組合的通航方案,攻克了超長非通航孔引橋防撞、大小船組合多線通航尺度研究等難題,分析了滬舟甬跨海大通道的通航影響,提出了上海至舟山跨海大通道的通航技術標準,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董敏很年輕,科學理論素養全面,協調溝通能力強,具有創新潛質和國際視野,善于帶領不同專業方向的研究團隊進行集中科研攻關。”在查雅平看來,董敏顯示出了復合型發展的潛質。
將信息化新技術融入港口規劃
“早在2012年,我和團隊成員就開始研發中國港口資源監測管理系統。”董敏告訴記者,我國港口分布在18000公里的海岸線、14000公里島嶼岸線和主要江河干流,范圍廣、分散多,管理部門很難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全國港口資源利用情況,難以進行有效監管。
“有了這個系統,就可以實現全國港口資源的動態跟蹤監測管理,提高管理部門的港口資源監測監管能力。”董敏自豪地說,作為主要參與人,他負責了港口資源監測管理系統的多個子系統的需求對接和輔助研發,并管理所有信息數據。2014年,在該系統的基礎上,中國港口資源監測管理實驗室應運而生,成為行業最早整合全國港口水運數據的信息化平臺。
董敏介紹說,實驗室能夠利用遙感衛星影像和地理信息技術對我國港口和岸線資源進行可視化監測和管理,突破傳統監管技術和方法,研發的相關技術成功應用于全國港口普查工作中,為港口普查提供了更為直觀、高效、精準的創新技術和方法,也為后續全國各港總體規劃現狀梳理提供了支撐。
“搭建實驗室拓寬了我在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的知識體系,我將實驗室的相關技術主動融入港口規劃和通航研究等主要業務領域。”董敏說,這使他養成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開展科研的工作習慣。
在董敏看來,未來的港口規劃將是與國土空間規劃深度融合的規劃,將是深度融合地理信息、衛星遙感影像、三維虛擬場景、港航大數據分析等先進信息分析技術的數字規劃,他希望在傳統規劃研究的基礎上,探索融合多領域、運用信息新技術進行港口規劃。
“在前輩們精益求精、銳意創新的影響下,在傳幫帶的過程中,我對自己提出新要求:更專業地服務行業,繪就科學合理的港口規劃藍圖,為國家港口建設貢獻力量。”董敏將此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