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毛劍宏
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不僅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致力于全球治理變革的決心與勇氣,也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一個交通大國的“聯通”思維。
港口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寧波舟山港作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先行者”,更應深刻領會、準確把握、精準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動新時代港口高質量發展,努力為全球交通可持續發展貢獻硬核力量。

彰顯大港本色 深化開放合作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制度規則“軟聯通”,促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
世界因港航而緊密,合作是最大的主題。寧波舟山港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與各國在交通領域的合作,不斷打造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交通融合發展“快車道”。
我們積極對接融入國家和浙江省重大戰略,不斷擴大開放合作的港口朋友圈,積極構建內聯外擴新格局,向世界展現中國港口開放合作共贏的新姿態。
我們推動寧波舟山港海陸雙驅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海絲港口合作寧波倡議》、中印尼港口產業園合作項目、“16+1”貿易指數及寧波港口指數、“一帶一路”迪拜站建設項目等集團四大成果成功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我們高度重視人文交流在互聯互通中的重要紐帶作用,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成功舉辦六屆海絲港口國際合作論壇。目前,累計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家單位、逾1800人次參與論壇,已成為全球港航相關單位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同時,圍繞打造“千里國內線,萬里甬亞歐”目標,我們的海鐵聯運延伸到了新疆、西藏,遠至歐洲國家,江海聯運、水水中轉等業務也快速發展。寧波舟山港已擁有集裝箱航線285條,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港口物流新格局巍然成形。
面向“十四五”,我們將不斷強化與海上絲路沿線港口的合作,繼續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促進海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優化物流組織模式的合作,合作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和貿易航運方式創新,加快建設港通天下、陸聯八方、輝映全球的世界一流強港。
增添智慧成色 強化數智支撐
習近平主席指出,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已成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技術支撐。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交通運輸與多種多樣的新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5G、大數據、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為交通運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寧波舟山港一直高度重視智慧港口建設,一直把數字改革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出臺數字化改革行動方案,明確了集團未來五年數字化改革計劃表和路線圖。推進智慧化碼頭改造試點,正加快對2個集裝箱碼頭和1個鐵礦石散貨碼頭進行全程智能化改造。自主研發的集裝箱碼頭生產操作系統(n—TOS 3.0系統)成功上線,結束了“千萬級”大型集裝箱碼頭依賴國外系統的歷史。同時,積極打造以“一城兩廳”(網上物流商城、網上營業廳、物流交易廳)為核心的港口物流電商平臺,推進單一窗口、單證無紙化項目,積極推進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聯動發展。
面向“十四五”,我們將堅持“數字先行”理念,用好寧波舟山港廣闊平臺、多重場景、豐富資源等優勢,不斷提升設備自動化、生產智能化、管控智慧化、服務便捷化水平,更好賦能港口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建成覆蓋全省、連通世界、引領全球的智慧港口生態系統。
厚植綠色底色 助力低碳發展
習近平主席指出,建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之策。
作為基礎性、樞紐型設施,港口是各種大型貨物的分撥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減排的重要陣地。對寧波舟山港而言,我們既要暢通物流,又要碧水藍天。
能耗排放做“減法”,港口發展做“加法”。岸電系統是寧波舟山港推進綠色港口建設的一大特色。停用船舶自身的燃油發電系統,改用陸地電源為船舶提供生產、生活用電,這樣可以使船舶在港期間的污染排放接近為零。
目前,寧波舟山港已建成高壓岸電15套,低壓岸電180余套,其中集裝箱和專業干散貨泊位岸電覆蓋率達到75%,提前完成交通運輸部《港口岸電布局方案》要求。此外,寧波舟山港還推進海鐵聯運、港口無紙化應用、風力和光伏發電等項目的探索和投用。
面向“十四五”,我們將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港口用能體系,提高到港貨物集疏運綠色運輸方式的比例,加快綠色轉型,齊心完成全國港口減排目標,為全國的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與世界相交,與時代相通。寧波舟山港將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走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之路,在世界一流強港的新征程上,更好助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全球交通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