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市交通委網站
按照《北京市緩解交通擁堵總體方案(2016-2020年)》和《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的部署,2017年以來,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向好,交通領域深化改革效果初顯,中心城區交通運行狀況逐步改善,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2%,平均交通指數控制在5.6以內,保持在“輕度擁堵”級別,全市交通運行總體安全平穩有序。
通過治本、治標雙管齊下全力開展治堵工作,在“規建管限”四個方面運用“加減乘除”的四項方法,進一步緩解交通擁堵。規劃方面做好除法,結合“城市病”治理,控制人口規模、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職住平衡、減少通勤出行距離。建設方面做好加法,大力提高交通供給能力,在道路、樞紐、公交專用道、自行車道、停車位、駐車換乘等設施體系中全面落實規劃實現率。交通管理方面做好乘法,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挖掘交通設施潛能,優化交通秩序,嚴格交通執法,提高交通服務和文明水平。需求管理方面做好減法。
治本方面,一是將綜合交通承載能力作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條件,將治理交通擁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通過控制人口規模、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職住平衡等“城市病”的治理,從源頭治理“交通病”。三是構建交通軟環境。注重政府精細化管理和精準化服務,推動社會力量和市民共同參與交通治理,凝聚共識和信心,創建綠色文明、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交通軟環境。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加快率先突破
興延、京開拓寬、京秦、首都地區環線、延崇、新機場6條重點高速公路工程共157.7公里穩步實施,新機場北線高速實現開工。北京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實現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積極推動京津冀客運聯程服務一體化試點,三地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建設完成,覆蓋區域內100個二級及以上客運站。三地聯合簽署《京津冀公路立法協同工作辦法》、《京津冀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合作辦法》,組織開展聯合執法行動近10次,查處違章50余起,移送跨省違法案件7件。
高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交通運輸系統
宋梁路改造主路全線貫通,運河東大街具備通車條件,廣渠路東延開工,宋梁路北延等工程按“一會三函”項目加快推進;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正式開通運營,全程運行時間約48分鐘,緩解市區至城市副中心間的通勤壓力;廣渠路快速公交系統、東小營公交中心站、東夏園交通樞紐建設和市郊鐵路城市副中心線接駁優化工作有序開展。
微循環道路和疏堵工程有效打通堵點、治理亂點
城六區開工建設次干路、支路90余條,實施疏解道路擁堵改造工程100項,有效打通堵點、治理亂點。針對市民反映突出的擁堵點段實施疏堵工程,包括分鐘寺橋匝道改造、京哈高速漷縣收費站進出口路段拓寬、大望橋地下通道連接步道工程、酒仙橋大山子路口改造等。以分鐘寺橋匝道改造為例,工程實施后消除了東南三環內環方向主路的交織先行,對緩解分鐘寺橋上游路段道路擁堵具有顯著作用,早高峰時段,路段-速度由28.0km/h提升至50.7km/h,提升了81.1%,晚高峰時段速度由16.6km/h提升至40.7km/h,提升了145.2%。
停車綜合治理全面深化
完成全市機動車停車資源普查,為發揮停車治理“以靜制動”作用緩解交通擁堵奠定基礎;路側停車電子收費在城六區和通州區共計37條路、4086個車位建設完成試點并上線運行;加強核心區停車秩序治理,對二環內道路車位進行重新梳理和合理施劃,實現違法停車15分鐘一巡查,開展違法停放車輛清拖工作;綜合實施居住區停車設施挖潛、錯時停車、建設駐車換乘設施等措施。
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突破600公里
在建里程達354.8公里,年底全市首條全自動駕駛線路燕房線、首條中低速磁浮線路S1線、西郊線3條新線開通試運營,線網運營線路達22條,運營總里程達608公里;1、2號線加裝安全門并投入使用;4條既有線路結束試運營轉入正式運營,剩余7條線路試轉正工作加快推進;實現互聯網購票、刷手機進出站、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等“互聯網+”軌道交通便捷出行服務。軌道交通路網日均客運量達1030.07萬人次,同比增長3.6%;最高日客運量達1294.02萬人次。
地面公交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精準化效果初現
圍繞公交都市創建31項考核評價指標完成自評估,通過治理大間隔、車輛對標、改善設施等措施,全力提升公交行業服務水平。優化調整公交線路41條,新開微循環公交16條,重點加密新建社區、新興產業園區及地鐵站周邊線網覆蓋,削減低效重復線路;定制公交、高鐵快巴、旅游專線等多樣化公交線路達到309條,其中快速直達專線增至140條,日均運力超2萬人次,公交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精準化效果初現。
完成600公里自行車道治理出行環境大為改善
年內完成600公里自行車道治理;排查三環內183條城市道路,在人行步道上設置阻車樁305根,切實保障自行車出行和步行安全;分類梳理512座人行過街天橋梯道情況,選取4座試點進行服務品質提升改造;研究提出上地軟件園至回龍觀的自行車專用路設計方案,以人為本改善升級綠色出行環境。
智慧交通科技創新加快推進
打造城市副中心智慧路網,建設宋梁路、運河東大街智慧公路示范工程;推進燕房線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全自動運行示范工程建設;建設北京市車輛智能收費綜合試驗場,積極開展車輛智能收費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測試工作;推動廂式貨車標準化工程,推進標準廂式貨車使用ETC系統;出臺全國首個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指導文件;17條綠波道路和1個綠波區域緩堵效果突出。
“互聯網+”交通新業態蓬勃發展
全市16家共享自行車企業投放運營車輛達220萬輛,針對投放無序和停放混亂問題,制定實施《鼓勵規范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新能源小客車分時租賃試點規模達2000輛,加快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等區域分時租賃網點建設。
交通行業節能減排助推大氣治理
公交、旅游、省際、出租等行業5627輛老舊機動車退出運營市場;落實綠色貨運企業鼓勵政策,完成首批21家綠色貨運企業認定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約2000噸;成功申請并建設“國家能源計量中心(城市交通)”,為提高城市交通節能減排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道路建設養護服務重大活動能力不斷增強
公路建設完成G108二期等10項工程,通車里程46.2公里;開工建設104國道、105國道等16項工程。京通輔路、三環主路等城市道路大修全部完工,維修面積135萬平方米。完成116條路線,1025公里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和10條市道、5條縣道,153處地災隱患點治理。建立“路長制”巡查監管機制,實現“巡養分離”及相互監督管理。高水平完成黨的十九大、“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保障道路設施的養護維修、環境整治、景觀提升等任務。
交通共治共管局面逐漸形成
實施區域交通綜合治理,以故宮、中關村軟件園、清華大學周邊以及景山、什剎海、香山等區域為重點,打造緩堵示范區,強化區級治理主體責任督查落實。交通、公安部門合力推動王府井、西四、團結湖、魯谷東街周邊等地區交通治理。

中央政法委周邊交通治理前

中央政法委周邊交通治理后
深化改革理順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治堵合力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一會三函”、“交通十條”和“投資十條”有效簡化交通基礎設施前期審批流程,提升交通工程推進效率;制定并發布緩堵專項責任清單;市、區政府簽訂《緩解交通擁堵目標責任書》,落實緩堵工作區級主體責任;成立緩堵專項督查組,搭建督查信息系統,形成市區兩級督查聯動;大幅提升疏堵項目推進力度。
開展綜合政策研究繪好發展藍圖
開展了交通擁堵成因分析研究。將北京擁堵成因分為四個等級,6個大類,201個成因。有針對性地建立了北京交通緩堵對策庫,從交通供給側源頭治理交通病、交通供給側提高交通供給能力、組織管理側提高設施使用效率等三方面442項措施。著眼于“提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綜合方略,形成有效的特大城市治理體系”,編制《北京交通發展綜合方略白皮書》;進一步細化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