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市交通委網站
2月11日,2018年全市交通工作會議召開。楊斌副市長出席。市交通委、市公安局、首都精神文明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國土委、市環保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市管理委、民航華北局、北京鐵路局、市郵政局等32家單位,各區政府,以及市屬交通企業參加會議。
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市政府工作報告和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要求,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工作,分析當前交通發展形勢,明確未來一段時期交通工作戰略目標和思路,部署2018年重點工作。
過去五年,是首都交通發展砥礪奮進、極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部門各區協同配合、同向發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綜合施策,舉全市之力治理交通擁堵。社會各界反映交通擁堵有所緩解、能感受到。統計數據也顯示擁堵范圍、時長和程度均有所降低。去年中度擁堵以上天數減少16天、時長減少15分鐘。第三方機構評測平均車速提升了10%。市民在交通出行方面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未來北京交通行業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落實《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源頭治本、精細治標、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總體思路,著力認清和解決交通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落實好交通強國戰略,建設北京“首善交通”,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2018年將探索建立城市規劃建設與交通承載力聯動機制,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達到630公里以上,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3%。
五年砥礪奮進路 匯聚緩堵獲得感
交通領域吸引社會投資578億 共完成投資4922億 增長44%
交通基礎設施有力支撐重大戰略決策實施
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體系,交通基礎設施長足進步。五年來全市交通領域完成投資4922億元,同比增長44%;通過PPP、BOT等多種模式吸引社會投資578億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再創新高,有力支撐首都四個中心建設。五年來,高速公路年均在建里程由60公里增至150公里,通車里程從922公里增至1017公里,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里程從1226公里增至1365公里,京臺高速、廣渠路二期等重點道路項目建成通車;四惠、宋家莊綜合交通樞紐建成投用,北苑北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地鐵7號線、燕房線等線路開通試運營,軌道運營里程從442公里增至608公里,運營線路達22條,軌道交通骨架作用更加突出。
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交通領域先行突破。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突破,京津冀交通圈初現規模。國高網7條首都放射線京內路段全部打通,京開高速拓寬工程、G111二期等建成通車。服務冬奧會的興延、延崇高速,服務北京新機場的新機場高速、機場北線高速、機場快軌以及服務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京秦高速、首都地區環線高速等加快推進,連接雄安新區的京港臺高鐵京雄段、京雄城際、京安高速加快推進前期規劃。京張京沈高鐵、京唐京濱城際鐵路建設全面提速,北京城市副中心線、懷密線等市郊鐵路投入運營,“軌道上的京津冀”初具規模。我市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在京津冀區域率先實現三地一卡通互聯互通,三地累計發行“交通聯合”互通卡104萬余張。三地道路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建成并覆蓋區域內100個二級(含)以上客運站;完成6條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實現39條公交線路省際化運營,日均客運量近40萬人次。
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系統建設初具規模。全力推進副中心交通設施建設,打造與中心城快速通勤走廊。宋梁路改造實現通車,運河東大街主路全線貫通,國家市郊鐵路第一批示范項目副中心線開通試運營,市區與城市副中心之間已形成由4條軌道交通和5條道路構成的快速通勤走廊。全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務保障,暢通與中心城綠色交通連接。臨河里公交場站投入使用,東小營公交場站基本建成;試點開展共享自行車電子圍欄建設。
軌道交通運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自行車步行出行比例實現歷史性回升 綠色出行比例達72%
軌道交通網絡效應顯現,有力提升公共交通承載能力。五年來,軌道交通全路網先后65次提升既有線路運力,最短發車間隔降至2分鐘以內,列車兌現率、正點率均達99.9%以上;日均客運量已達1035萬人次,最高日客運量突破1290萬人次。軌道交通安全運營水平國際領先,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首創“千分制”評價機制,在全路網實施“人物同檢”;實現全路網車站安全門全覆蓋;實現互聯網購票、手機刷卡進站、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等便捷出行服務。
地面公交路權優先大幅提升,有力支撐地面快速線網形成。在三環路、京通快速路、京開高速、京藏高速、京港澳高速施劃公交專用道,公交專用道里程由691公里增至907公里。建設郊區客運場站37個,完成德勝門等40余處公交場站改造。公交服務多樣化,有力提升公交服務質量。新開、優化調整公交線路800余條,增開微循環公交近百條,方便了1226個小區居民出行。新開定制公交、快速直達專線、節假日專線等多樣化公交318條,高峰日運送乘客達2.9萬人,公交服務多樣化、多層次、精準化效果初顯,綠色出行比例由70.5%上升至72%。
自行車步行出行比例實現歷史性回升。通過打通斷點、設置彩色鋪裝和隔離設施、拆除占壓設施等,治理自行車道和步道1014公里,在三環路內176條重點路段設置阻車樁。分類梳理512座過街天橋梯道的服務品質,完成13座天橋自行車推行坡道改造。自行車回歸城市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規范引導公共自行車管理,有力引導綠色出行發展。全市共享自行車總數達220萬輛,自行車出行比例多年來首次出現上升。針對共享自行車投放無序和停放混亂問題,制定實施鼓勵規范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和自行車停放區設置技術導則,組織開展全市共享自行車專項整治,在城六區和通州區施劃自行車停放區1.5萬個。
構建三級交通治理體系
緩堵行動計劃效果顯著
下沉緩堵責任,構建三級交通治理體系。市政府發布緩堵專項責任清單,市、區逐年簽訂《緩解交通擁堵目標責任書》。成立緩堵專項督查組,建設督查信息系統,形成市區兩級督查聯動。廣泛形成共識,構建市民共治共管體系。推進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搭建交通廣播等治堵互動平臺,促進交通共治共管局面逐漸形成。
深化改革創新,構建行業更加科學的發展思路。全面清理規范交通運輸行政權力清單和公共服務事項。大力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前期審批流程。組織完成北郊、麗澤、木樨園長途客運站和北京站配載點疏解外遷。印發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工作方案。積極推進巡游車與網約車融合發展,網約車細則平穩落地,向首汽約車等8家平臺發放經營許可。制定《規范發展分時租賃指導意見》,加快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等區域網點建設,新能源小客車分時租賃試點規模達2000輛。
緩堵行動計劃效果顯著。以節點治理為重點,有效緩解中心城路網擁堵。實施疏堵改造工程730項,有效消除擁堵點和瓶頸路段。城六區建設完成次支路114項70公里;實施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打造60處運行高效、節點暢通、資源匹配的緩堵示范區。交通指數五年來穩中有降,維持在5.6左右。以路側停車為突破口,加快停車現代化治理步伐。系統開展停車綜合治理,成立市停車管理事務中心,完成全市停車設施資源普查,推動《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立法工作,制定《北京市路側停車管理改革方案》,在城六區和通州區共計37條路段4086個停車位啟動路側停車電子收費試點。
科技創新驅動
智慧綠色交通取得長足發展
科技引領發展,不斷創造首都交通奇跡。三元橋大修工程在國內城市橋梁中首次采用“千噸級馱運架一體機”工法,僅封閉交通43小時即完成整個斷面置換,就位精度達到毫米級,創造了新的“中國速度”;建設東單鋁合金天橋,單跨跨徑52米,為我國單跨最大鋁合金桁架天橋。國內首條完全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燕房線,被列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示范工程,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持續開展信號燈綠波協調,完成77條主干路綠波帶適用性分析,優化調整30條主干路共95.6公里、251個燈控路口的信號配時。
信息化水平提升,交通管理更加科學高效。率先建成交通運行智能化分析和監測調度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服務市民出行和企業運營。成立北京交通行業大數據出行信息服務創新聯盟,滿足用戶整個出行鏈信息服務需求。集“實時公交”、“路側停車”服務等20項信息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市民一站式出行平臺“北京交通”APP上線,累計查詢量達上億人次。
大規模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交通減排效果顯著。淘汰老舊高排放營運車輛1.48萬輛;累計推廣新清能源營運車3萬余輛,公交車新清能源比例達65%;累計更換5萬余輛出租汽車三元催化器;落實綠色貨運鼓勵政策,完成首批21家綠色貨運企業認定工作,降低污染物排放約256噸。加強材料循環再利用,交通節能效果突出。推進筑路材料回收利用,瀝青混凝土公路路面舊料回收率達95%,循環利用率超過80%。組織開展綠色低碳循環區域試點,被交通運輸部授予“綠色交通城市”榮譽稱號。
源頭治本、精細治標、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落實交通強國戰略 建設首善交通
認清和解決交通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著力六大方面 建設“首善交通”
黨的十九大作出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大判斷,并提出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將綜合交通承載能力作為城市發展的約束條件,促使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未來北京交通的新發展、新征程和新夢想。
首都交通領域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建設、實現調整、統籌管理、落實服務、創新發展,基本適應和支撐了人民群眾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但是,首都交通在便捷性、舒適性、暢通性、多樣性上還有差距,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尚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期盼。城市交通仍屬于供需矛盾較為緊張、出行方式和路權博弈較為突出、管理服務社會滿意度差距較大的領域。
北京作為首都,在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行業管理、科技創新等方面始終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并具有高度的示范性。落實好交通強國戰略,要從六個方面回答好建設什么樣、怎么樣建設北京“首善交通”這一命題。落實交通強國戰略,一是要建設適應首都發展需求,支撐大國首都、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首善交通;二是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建設能夠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出行服務的首善交通;三是構建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有力支撐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區建設和2022年冬奧會舉辦等重大國家戰略和活動的首善交通;四是全面推進科技創新與融合應用,示范引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在交通各個領域全面提升綠色智能水平的首善交通;五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法治中國建設和人民共治共享要求,完善交通精細化治理體系,建設實現精治、共治、法治的現代化交通治理方式的首善交通;六是始終將安全和行業穩定放在第一位,建設不斷提升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的首善交通。
2020-2035年全面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2035-2050年打造世界領先的交通綜合治理體系
未來一段時期,落實交通強國戰略,建設首善交通的目標是:
從現在到2020年,是建設交通強國的準備期,要基本建成涵蓋區域交通系統、公共交通系統、自行車步行系統、道路設施與運行系統、停車設施與管理系統、交通管理系統、物流運輸系統、智慧交通系統、綠色交通系統和平安交通系統等十大系統的北京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為首善交通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到2020年,全市軌道交通里程力爭達到1000公里,公路網總里程力爭達到2.25萬公里,新建地區道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公交專用道里程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自行車出行比例提高到不低于10.6%,城市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5%以上。
從2020年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使首都具備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國際大都市交通體系。到2035年,全市軌道交通里程不低于2500公里,公路網總里程超過2.3萬公里,道路網規劃實施率力爭達到92%,中心城區公交專用道里程超過1500公里,自行車出行比例不低于12.6%,城市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
從2035年到2050年,將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成世界領先的交通綜合治理體系,使首都交通成為人民滿意、世界領先的首善交通。
2018年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630公里以上
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3%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交通強國建設的起步之年,交通工作主要預期目標是: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630公里以上,中心城區路網交通指數控制在5.7左右,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3%,城市交通運行總體安全平穩有序。
加快構建大國首都超大城市交通精細化治理體系
頂層謀劃,進一步完善交通擁堵治理機制。在新的全市交通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領導下,加強市級統籌協調力度,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同時進一步推進交通管理重心下移至區、街鄉鎮黨委政府,加強交通管理機構和人員配置,落實街巷長的交通管理職責。
突出精治,落實“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要求。研究出臺中長期交通綜合治理方略,研究構建能夠綜合反映以“人的出行”為核心的綜合交通評價指標;提高疏堵治理措施成效,實現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繼續實施區域交通綜合治理和疏堵工程。啟動地面停車規劃編制和核心區靜態交通秩序專項治理,推進地下空間分層建設公共停車場試點;推進各區公共區域網格化機動車停車和自行車停放管理。
突出法治,提升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和執法管理水平。做好《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出臺后的宣貫和監督檢查,加快出臺《北京市查處非法客運若干規定》。推進交通行政許可服務事項網上辦理,規范優化交通系統公共服務事項辦事流程。鞏固180條停車秩序嚴管街,加大巡查頻率和清拖力度。落實學校、醫院“門前三包”責任,以核心區為重點,加大常態化交通違法整治力度。
突出共治,廣泛凝聚共建共享社會共識。做好我市交通綜合治理方略一攬子告知社會工作,推進治理交通擁堵互動平臺建設,辦好“治堵大家談”、“交通緩堵,我來說兩句”、“@交通北京?微訪談”等品牌欄目。開展“文明交通綠色出行”宣講活動和市民愛心斑馬線專項行動,講好交通故事,培育交通文明。
繼續做好京津冀一體化在交通領域的重點突破
突出協作,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期目標任務。實現京秦、興延、首都地區環線高速主線貫通,繼續推進軌道交通建設及新機場、新機場北線等高速建設,實現 G109高速開工。推動京津冀客運聯程、多式聯運等示范試點工作。全面推進世園會、冬奧會以及新機場、環球影城開通試運行各項交通保障工作。
突出高標準,加快完善城市副中心交通體系。實現采林路東延建成通車,推進廣渠路東延、宋梁路北延等項目建設。開行軌道交通接駁線路、多樣化線路等公交通勤保障線路,開通3條北三縣至城市副中心常規公交線路;加強行政辦公區自行車、出租汽車等多樣化出行保障。
突出支撐,做好雄安新區建設交通保障工作。推進京雄高鐵、京雄城際和京安高速建設,研究優化北京城市中心區、新機場、首都機場、城市副中心等與雄安新區之間的快速連通方案。加大交通聯合執法、綠色科技交通、交通運行監測信息共享等對雄安新區建設的支持力度。
精心組織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交通發展任務
突出匹配,探索建立城市規劃建設與交通承載力聯動機制。研究將交通影響評價作為參考指標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系,推進交通部門參與城市建設項目配套交通設施的規劃、竣工聯合驗收;結合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選擇重點地區試點開展區域級別的交通影響評價。建立職住平衡對接機制,共有產權住房銷售和公租房配租時,優先考慮轄區內就業人群。研究制定學校、醫院、商務區、辦公區等重點地區人流聚集場所交通設施約束指標和設計導則。開展“路綠用地融合”政策研究,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園林綠化融合發展的突破。建立全市統一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庫,按照“建設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總體要求,堅持遠近結合,階梯儲備,滾動管理,實現對全市交通建設的全過程統籌和全周期管理。
突出服務,強化交通對首都“四個中心”戰略定位的支撐作用。加快“三城一區”之間骨干通道建設,研究“三城”之間區域快線方案,構建軌道交通快速聯絡通道;加快北清路、安立路等道路提級的前期研究工作,打造“三城一區”之間的快速路網。積極推進自動駕駛車輛實際道路測試工作。規范核心區旅游客運秩序和交通秩序。
突出級配,提高城市道路網絡有效供給。推進西外大街西延等快速路和長安街西延等主干路工程。優化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級配,著力推進次干路和支路建設,城六區和通州區建成不少于35條次支路。加快推進北苑北、蘋果園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力爭實現閻村公路客運樞紐開工建設。
全面推動交通運輸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
突出優先,全力推進公共交通綠色出行快速發展。開通軌道8號線三期、四期和6號線西延3段新線,全面實施“人物同檢”,同時確保早晚高峰進出站安全有序;實施宣武門等軌道交通換乘通道改造工程。新開和優化調整公交線路40條,新增公交專用道40公里以上,推進馬官營、二通廠公交場站及立體停車樓等公交設施的建設。繼續設置人行步道阻車樁,完成900公里自行車道治理,建設回龍觀至上地自行車專用路。
突出有序,引導共享出行業態規范發展。以規范地鐵站、交通樞紐、商業、辦公等用車聚集區停車為突破口,加強共享自行車管理;加快共享自行車政府監管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控制區域站點的投放和自行車停放區設置。繼續做好網約車平臺、從業人員許可,加強日常監管執法。
突出先行,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任務,編制“四好農村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推進鄉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區和“美麗鄉村路”創建活動。編制郊區客運樞紐及客運場站建設規劃并組織實施,配合推進“村村通快遞”工程。
積極推進智慧交通引領交通行業向現代化高質量階段發展
突出領先,加快交通運輸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步伐。研究編制交通信息化工作三年規劃及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規劃。建設北京市交通運輸數據資源交換共享與應用平臺,政企合作推進“互聯網+”一體化出行服務建設。研究編制北京市智慧公路與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試點方案,開展新機場高速“智慧高速”研究與示范應用。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全自動運行示范工程建設。
突出智能,提高道路交通信號系統水平。繼續實施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主干道路信號燈綠波工程,研究發布《四環路內主干路實施綠波指導原則》。優化調整100處路口、重要橋區及聯絡線關鍵節點信號燈配時,在適宜安裝的重點擁堵路口探索實施反溢流信號燈控制系統。開展路口可變導向車道建設,分時段控制車流導向。開通蓮石路潮汐車道。
突出便民,加強交通出行信息引導和服務。完善出行信息發布體系,及時發布交通管制、惡劣天氣等出行提示信息,加強節假日和重要時段路網運行分析預測。加快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車、公共停車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及業務在線辦理,進一步規范電子支付和移動支付在交通系統的使用,為群眾綠色出行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