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掏出手機,搜索目的地,輕點屏幕就可以安心等待出租車上門接駕……掃描二維碼,確認開鎖,就可以騎上共享單車前往周邊區域……不知不覺間,移動出行服務已經開始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作為全球領先的一站式移動出行平臺,秉承讓出行更美好的使命,滴滴出行與管理部門及社會各界積極協作,致力于提升用戶體驗,創造社會價值,建設安全、開放、可持續的出行新生態。
全力以赴 安全為先
“早就想要開網約車,但是從來沒接觸過這個行業,怕自己做不好。”浙江杭州的小劉剛剛加入滴滴平臺,通過考試領證成為了一名網約車司機。
看似簡單的過程背后,小劉還是經歷了一番嚴格“考驗”。成為網約車司機的第一步是背景審查,滴滴聯合公安部門建立了常態審查機制,對注冊司機進行定期背景篩查。經過審查后,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除了要參加2小時的培訓,學習安全注意事項、服務標準要求等內容外,還需參加考試合格后,才能正式上路。
開車上路就能拉上客人了?小劉想得太簡單,他還要先完成“新手培訓”:小劉首次登錄平臺后,收到的第一個訂單是系統推送的模擬單。通過全流程模擬司機接單、聯系乘客、安全行車、完成訂單等工作流程,在實際場景中將崗前培訓的內容與服務場景結合起來,進一步強化安全意識。
完成新手培訓后,小劉才算正式完成了網約車司機的加入流程,可以開始拉客了。從此之后就可以“天高任鳥飛”了?不不不!小劉還與其他24名網約車司機編在了一個車隊中,由隊里一位安全記錄良好的“老司機”作為隊長,進行日常管理和安全提醒。除了車隊長,滴滴的專職司機服務經理還會定期來到車隊進行安全培訓。今年以來,滴滴積極推進線下安全和服務培訓,越來越多的司機像小劉一樣,被深度融入到滴滴的司機服務體系中。
“每天出車,一直緊繃著一根弦,生怕觸碰安全紅線。服務4個小時就要強制休息20分鐘,一旦計費時長達到10小時,就會被強制休息6小時。”說起安全行車規定,小劉如數家珍。行車過程中,車內桔視車載設備還會實時監測司機的駕駛狀態,一旦發現頻繁眨眼、打哈欠等疲勞駕駛或者危險駕駛的特征,就會直接提醒司機。
說到安全,今年年初入職滴滴安全響應中心的小王,深有體會。她所在的整個部門,就是為了處理涉及安全的投訴、保障司乘安全專門設立的,與其他客服部門不同,滴滴安全客服直接由安全部門管理。
“我們是7×24小時的工作模式,公司對安全投訴的處理時限要求非常嚴格,一些同事因為流轉不及時受到了處罰。”小王這樣介紹自己的工作。她和近千名安全響應客服共同處理一線客服轉接過來的安全類投訴,在詳細了解情況后,與分布在各個城市的線下應急處置團隊合作完成投訴處置。從第一名客服接聽電話,到事件處置的全流程,不能超過60分鐘。
“2019年是滴滴出行全方位構建安全能力和基礎設施,補齊安全短板的關鍵一年,全年安全資金投入將達到20億元。滴滴正在搭建一個能夠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成長的安全體系。”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網約車公司副總裁侯景雷表示,滴滴出行主要從安全規劃、風險控制、能力建設、安全監察、安全文化5個方面開展工作。
自今年起,滴滴出行制定了為期3年的安全發展規劃,對安全資源投入及安全能力建設都有明確的規劃設計。截至目前,在技術投入上,滴滴出行已經聘請16名全球頂級的人工智能科學家投入安全工作,開發安全事故防控系統;在線下能力建設方面,已聘用專職安全管理人員3920人,形成了司機服務經理、安全客服、應急處置等成建制的安全管理團隊。
“滴滴內部已經建立起安全與業務需求存在沖突的時候,始終堅持安全第一原則的共識。”侯景雷介紹,滴滴出行組建安全監察部門,優化安全檢查制度、安全隱患管理制度、事故調查制度及獎懲制度,確保安全制度充分執行落地。今年以來,已有數十名員工因安全問題受到處罰。
一站出行 守衛綠色
從“APEC藍”到“常態藍”,藍天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好。為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滴滴發力共享單車與拼車業務,引導公眾減少私人小汽車使用,倡導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成都街頭,時常能夠看到青白相間的單車身影,有的整齊停放在地鐵站出入口旁,有的出現在街頭巷尾的停車位里,更多的則是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自2018年1月起,滴滴旗下青桔單車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始投放以來,始終堅持嚴格管理、精細服務,得到了持續的好評。迄今為止,在成都共享單車停放秩序考核中,青桔單車獲得了15次第一名和4次第二名的成績。
“在運營中,青桔將共享單車作為城市出行的基礎設施。我們將主要精力放在與公共交通做好銜接,為廣大用戶的便捷出行創造價值。”滴滴兩輪車事業部副總經理王文清介紹。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滴滴將共享單車定位為城市微循環系統的組成部分,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與精細化運營,目前青桔在財務方面已基本實現盈虧平衡。
正是因為這樣的業務定位,青桔單車穩扎穩打,在運營城市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在人流密集的地鐵站口,有負責車輛調度和擺放的人員不斷整理車輛,確保站前廣場車輛不淤積、出站有車用。在街道社區,只要接到舉報或通知,青桔的工作人員就會在30分鐘內趕到并解決車輛淤積、亂放和損壞等問題。
就在12月初,滴滴發起的“123”全民拼車日引發了新一輪網約車拼車熱潮。據統計,在這一天,全國26個活動城市有310萬人參與拼車,其中有68萬人是首次體驗。全民拼車日共分享快車空閑座位195萬個,共乘里程658萬公里,通過拼車減少小汽車使用,緩解交通擁堵,減少尾氣排放。
“我們的初衷是通過大數據算法,把路線、出行時間相近的乘客匹配在一輛快車里,通過分攤車費讓乘客享受更便宜的價格,同時滿足更多的打車需求,讓出行更容易。”滴滴拼車總經理盛克華表示。滴滴在近一年中對產品模式和技術能力進行了大量改進升級,希望給乘客帶來更優惠更好的出行體驗。
滴滴此次升級后的拼車業務,從用戶需求的角度推出了兩款不同的產品。一是實時拼車下單,對于需要即刻用車的乘客,在呼叫快車時同時勾選接受拼車,可同時呼叫空車或是已有拼車乘客的車輛。二是先拼成功再出發,乘客提前下單,系統會在約定時間前,匹配順路拼友,成功匹配后再叫車,通過積攢需求促進拼車成功率提升。
“我們希望推出一個多方共贏的拼車服務模式。”盛克華介紹,對于乘客而言,選擇拼車不僅可以通過共享座位分擔車費,還能在高峰期減少打車的等待時間;對于司機來說,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和成本下,獲取更高的收入;從城市角度來看,拼車可以有效提高網約車利用效率,緩解交通擁堵,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科技交通 智慧暢行
滴滴的未來愿景之一,是推動整個交通出行的智能化升級。基于多維度海量數據積累,以及大量網約車的行車軌跡數據,滴滴在數據精準性方面有著絕對優勢。植根交通出行基因,滴滴充分發揮數據資源和人工智能算法優勢,打造智慧交通戰略產品“城市交通大腦”,積極探索自動駕駛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
近年來,山東濟南的市民鄒先生明顯感受到出行更方便:開車出門不再像以往那么擁堵,交通誘導屏會提示到達前方主要路口的預估時間,內心也沒有那么焦慮了。濟南城市交通變化的背后,是滴滴為濟南交管部門定制的智慧交通信息平臺的支撐。僅智慧信號燈項目,就顯著提升大明湖及周邊片區通行效率,擁堵指數下降20%。“我們的智慧信號控制系統最大的優勢是輕量部署,零外部施工,不依賴外部數據,且能快速上線,最快兩天便可落地。”滴滴出行智慧交通副總裁丁能介紹。
除智慧信號控制系統之外,城市交通大腦也是滴滴引以為傲的核心產品之一。滴滴城市交通大腦依托感知、分析、決策和評估能力,可以提供囊括交通擁堵治理、城市交通規劃、交通誘導、公交系統優化、交通組織優化等多維度應用。
滴滴不斷與城市管理者和行業伙伴積極合作,共同探索未來的智慧交通系統和交通管理模式,攜手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緩解道路擁堵,讓城市更綠色、更安全、更通暢、更高效。
在競爭激烈的全球自動駕駛賽場,滴滴充分運用網約車平臺得天獨厚的大數據資源和商業模式優勢,多維度發力,系統解決自動駕駛技術和應用落地難題。
經過兩年多技術探索努力,滴滴高精地圖已達厘米級精度,且支持高級語義地圖、多傳感器融合實時定位。滴滴自動駕駛借助傳感器、車聯網、高精地圖、邊緣計算等多種設備和技術,可實現對路口交通環境的全方位感知。此外,滴滴正逐步構建汽車充電和停車服務網絡,讓自動駕駛有更好“體力”;還將創新智能交通調度系統,對自動駕駛汽車與有人駕駛汽車混合派單。
滴滴認為,自動駕駛是全球交通出行變革的大趨勢,未來消費者將使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而非購買一輛自動駕駛汽車,這也是滴滴探索自動駕駛的出發點和愿景。自動駕駛商業落地的方式,最終是借助網約車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出行服務。
滴滴溫度 感知世界
拉丁美洲,在這片遙遠而廣袤大地上,也能看到滴滴的身影。2018年起,滴滴開始布局國際市場,運用在國內積累的網約車運營經驗,造福世界多國人民。截至目前,滴滴已經在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和哥斯達黎加5個國家提供快車、出租車、拼車、優享、外賣等服務。
“滴滴秉持讓技術有溫度的理念,希望能夠讓世界人民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便利和關懷。”談及國際業務發展,滴滴國際化業務資深專家馬樂舉溫和而堅定。在業務推廣過程中,滴滴從中國理念和互聯網經驗出發,服務當地司機與乘客,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移動互聯網對自己生活的改善。
在拉丁美洲,由于銀行服務昂貴、第三方支付不發達,大部分人都沒有銀行賬戶,日常使用現金支付。為此,滴滴專門推出支付服務,并與超市、商鋪合作,實現多場景的支付。通過減少現金交易,有效地避免了網約車司機因為攜帶大量現金帶來的較高的安全隱患,保障了司機與乘客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滴滴始終保持著對交通行業和事業的敬畏之心。“我們并不是要把中國的經驗照搬出去,而是帶著中國經驗與世界各地交流,互相啟發產生新的思考,再帶回中國。”馬樂舉介紹。在國際市場,滴滴積極推進員工本土化發展。滴滴在拉丁美洲的1500名員工中,90%是本土員工,此外還有來自19個其他國家的國際員工。
滴滴就像一顆種子,深深扎根拉丁美洲社會,匯聚本土青年才俊。今年6月推出服務的智利市場,僅有四五名中國員工,剩下大部分都是當地人。馬樂舉介紹,滴滴希望通過更多本土員工的加入,基于當地社會環境和用戶需求,重新設計產品。只有這樣,滴滴提供的服務才能夠更貼近當地。
“滴滴國際化業務的一大特點,就是敢于創新。不要看我年紀稍有點大,滴滴的國際化是一群非常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做起來的。”馬樂舉笑著說。2018年4月,滴滴品牌在海外首次推出服務的第一站墨西哥,就是由兩個90后的女生挑起大梁。她們帶領著本土化的工作團隊,完成了墨西哥當地的產品落地和快速迭代更新。滴滴將中國的安全理念、大數據技術以及創新企業家精神帶到了那里,與當地民眾共同成長。
滴滴還推出了“滴滴數字創新賦能計劃”,將國外的優秀學生請到中國,與中國的青年進行交流。通過創新培訓、創新編程比賽、實習訪問等活動,滴滴在各國培養有商業意識和產品意識的人才,傳播中國創新創業經驗,擴大中國企業在當地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
無論在中國還是國際市場,滴滴始終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合作共贏”的價值觀。滴滴在拉丁美洲還將繼續加大交流力度,促進當地年輕人在交通產業和交通科學領域的互聯互通,進而推進更大范圍的聯通。“讓出行更美好”將在更廣袤的大地上生根發芽,蓬勃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