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持續推動軌道交通站點和大客流公交站點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整治,通過挖潛停車資源、增設標志標識、強化現場引導等手段,改善停車秩序、培育良好習慣。此外,還將推進三家共享單車企業年底前完成高精度定位車輛更新置換,進一步提升運營車輛的定位精度和入欄準確率。
其中,海淀區針對轄區內11個重點治理站點,按照“一站一策”原則,積極提高地鐵站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精細化水平,已完成中關村、木樨地、永泰莊、永豐南、五棵松等5個地鐵站“一站一策”方案的制定,其余6個站點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優化細化。
地鐵中關村站“一站一策” 緩解騎行“停車難”
4號線地鐵中關村站周邊存在騎行停放需求大、各站口停放需求不平衡等特點,西側站口非機動車停車場充裕,東側站口非機動車停放空間不足,非機動車淤積情況較嚴重。經現場踏勘、停放需求摸底后,海淀區因地制宜,落實了一系列解決措施。
挖潛停放空間。一是對現狀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進行了改造提升,拆除已失去功能的花壇圍擋,增加非機動車停放面積;二是將四環步道與非機動車停車場之間的臺階改為緩坡,方便市民將車輛推行至非機動車停放區;三是協調科貿電子城物業將內部地塊空間共享給非機動車停放,共挖潛2處空間,可停放150余輛非機動車,目前,正在優化改造中。
完善引導標識。已協調在地鐵中關村站周邊安裝非機動車標志牌10處,輔助標識5處;組織施劃非機動車停車位103處,新增停放區引導標識21處,進一步完善了停放引導標志標識,為騎行人提供直觀、清晰、便捷的指引。
加強宣傳引導。督促科貿電子城等寫字樓按照規劃落實非機動車停放空間配置,引導員工私有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進地塊兩側非機動車停車場停放,騰挪空間用于顧客及外賣車輛停放,實現車輛分區停放。
多方聯動,標本兼治,海淀區既治亂又化淤
今年,海淀區按照“標本兼治,既治亂又化淤”的思路,采取以考促治、強化管理、固化機制等措施,確保亂點動態保持擺放整齊,淤積點做到快清快處,不斷提升治理的精細化、系統化、科技化水平。
以問題為導向。將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工作納入區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工作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合理設置指標,督促指導街道(鄉鎮)做好非機動車停放秩序治理工作。
壓實屬地責任。著力推進街(鎮)級“一巡多能”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屬地城市協管員、文明引導員、志愿者作用,組建街(鎮)級“一巡多能”隊伍,對發現的共享單車亂點(5輛以下)隨手擺放整齊;對發現的大量淤積點位,通過應急調度小程序,及時督促企業清理碼放。
固化工作機制。細化完善“單周拉練、雙周調度”工作機制,切實壓實共享單車企業主體責任;通過視頻巡檢等非現場檢查方式,提高問題發現及處置效率;持續推動重點點位實施“無差別”運維,確保秩序問題“快清快處”。
科技賦能管理。利用衛星定位+虛擬電子圍欄技術,逐步開展共享單車P點停放試點,推廣定點停車、定點取車模式,不斷提升科技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