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ITS班”全稱“中德合作職業本科課程班”(簡稱中德班)。
為適應北京交通行業的跨越式發展,在北京市交通委領導下,作為北京交通職教集團核心校,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聯合集團內企業、職業院校,同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德國知名研究機構Frauenhofer研究所及德國企業開展職教集團的國際合作。
合作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u 引進職業本科課程,培養復合型交通人才
圍繞我市交通行業急需的專業,充分利用中德雙方優勢,量身定制打造職業本科課程,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建立全新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解決交通行業發展面臨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瓶頸。
在中德雙方參與下,確定了圍繞目前北京交通行業最急需的,同時也是德國成熟的優勢專業開展合作,培養適應世界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要求的高端復合型管理工程師。完全按照北京交通企業的要求,將通訊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并加入德國先進的管理理念,量身定制職業本科課程模塊。
u 開展交通行業在職人員國際化培訓
與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合作,先期為北京公交集團、北京地鐵運營公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掌握世界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與管理、交通運輸規劃與組織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u 開展交通應用課題研究
組織中德雙方專家組成研究團隊,圍繞德國職業課程引進、國際職業證書過程中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評價方法開展研究,形成經驗并進行推廣。

(2012年11月,中德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研究所成立)
開辦初衷:
學院與德累斯頓工業大學開展中外聯合培養,開展中德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旨在培養具有綜合交通理念的,掌握交通運營技術、交通通訊技術、交通安全技術、交通智能控制技術的高技術技能人才!

2013年9月1日,中德班開始面向北京高考招生,首批招收40人。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式培養,學生畢業時除獲得高職畢業證書外還能夠得到北交大繼續教育學院課程成績的認定,并可選擇繼續深造或就業。


(13級中德ITS開班)
辦學特色:
? 源于德國、適應本土的課程
從2013年開始,學院開始引進德國先進軌道交通職業教育理念,吸收德國交通領域發展的經驗,以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交通通訊與信息技術”專業為基礎,依托北京市交通委、中德交通研究所、北京交通教育集團人才培養基地和現代化實訓基地,面向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公交集團、公交調度指揮中心、交通行業咨詢公司等的需求,構建基于專項能力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截至目前,學院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合作,共同構建了以18個專業模塊及15個實訓模塊為核心的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并已完成專業模塊課程引進工作。
?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
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式,學院與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北京市軌道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在中德班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借鑒德國雙元制,以“校企雙導師”“校企合作課程”,在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內外實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實施工學交替的教學組織,對接用人單位需求,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傳授、創新創業教育集成在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環節和校園活動的組織之中。

(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王春玲副部長受聘擔任中德班企業輔導員。)
從2013級開始,學院每年從軌道系三年制高職學生中選拔30名左右優秀學生,組成“中德合作職業本科課程班”進行教學實踐。
·13級中德班,目前已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含畢業設計)。首批畢業生全部進入北京市首條全自動運行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燕房線就業,并成為技術和管理中堅力量。
·14級中德班,30人已經完成全部課程的學習,進入畢業設計和企業在崗實習階段;
·15級中德班,27名同學已經完成基礎模塊課程學習,正在進行專業核心課程學習;
·16級中德班,16級學生目前進入專業模塊課程學習階段。
·17級中德班,學生35人,目前正在進行基礎模塊課程學習。
目前,北京交通運輸職業學院中德合作項目已經構建一套職業教育本科層次的課程體系,合作進行交通新技術職業人才培養。充分利用中德雙方優勢,量身定制打造職業本科課程,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為交通行業量身定制具有職業本科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解決交通行業發展面臨的綜合型人才瓶頸。
未來,學院將緊跟城市交通發展趨勢,圍繞四大專業領域,尋找國內急需、德國具備優勢的專業,繼續展開深入合作。以集團化辦學為依托,不斷創新交通職業教育發展新機制,抓住機遇,拓展國際合作。不斷提升交通職業教育服務行業跨越發展的能力,形成北京市交通行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儲備,支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