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發揮交通先行作用,加大對貧困地區交通投入,讓貧困地區經濟民生因路而興。”可持續交通對消除貧困和復蘇經濟的作用引起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交通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具有關鍵作用。幾代交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如今,舒適整潔的新能源公交車在農村暢行無阻,快遞包裹通過三級物流網絡下鄉進村,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鄉村一覽大好河山……運輸服務更加公平普惠,并以蓬勃活力推動鄉村與城市共同發展。
即日起,中國交通報刊發道路運輸領域可持續發展系列報道,首篇聚焦運輸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敬請關注。
農村客運篇六億農民“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
“大家戴好口罩,上車往里面坐。”每天6時35分,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公交車駕駛員方寶華駕駛202路公交車準時來到大嶺公交站點,招呼上車的乘客,開始翻山越嶺的一天。途經多個鄉鎮的51個站點,每天開行24趟,這趟“大山公交”將樅陽縣后山區的村落與周邊鎮村串聯起來。“在通公交前,住在白云崖腳下的大嶺村老年人,通常要步行50分鐘到孫畈街道購買生活用品。他們怕麻煩,總把要辦的事攢上半個月再一次性上街辦。”方寶華說,“有了公交車,村民們喜歡起早趕集,買菜賣菜,置辦生活用品。”
大山公交暢通了鄉村交通“毛細血管”,讓山里的村莊不再閉塞。福建省寧德市結合偏遠山區道路情況,投放5座新能源小型乘用車從事農村客運經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推出“互聯網+出行”的“全微通”模式,村民通過攝像頭即可呼叫乘車……多地運輸服務部門因地制宜,將城市公交線路向鄉村延伸以及進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結合村民出行習慣和規律,開行隔日班、節日班、趕集班、學生班等特色線路。針對客流量較小的村莊,則啟用預約響應模式,打造出“客運班線+區域經營+預約響應”等靈活多樣的農村客運組織模式。
“安全快捷、票價優惠,和在城里坐公交一樣方便了!”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工作的余世桂告訴記者,優惠的票價也是乘客選擇城鄉公交的主要因素。“我每周都從縣城回村里老家。以前坐‘黑車’費用高還有安全隱患,現在坐城鄉公交,票價只需4元。”余世桂說。竹山縣交通運輸局統計,當地縣財政每年設立預算1270萬元,用于補貼城鄉公交、農村客運和城鄉物流等發展,每年為村民節約出行成本約1.5億元。
一輛輛農村客運車輛,是村民們的方便車、經濟車、安全車,也是趕集賣菜的致富車。在四川,“金通工程”的“小黃車”便是“致富車”。“以前只能背著背簍走路去賣菜,牲畜也不敢養太大,生怕運不出去。現在就沒有這些擔憂了。”瀘州市江陽區通灘鎮魏壩村村民李明英說,“小黃車”的開通,讓村民們賣農產品更便利。
正是這樣一輛輛連接鄉村與城市的“小黃車”,提升了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水平,為貧困地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農村客運站總數達33萬個,農村客運車輛達32萬輛。《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指出,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鄉村之間、城鄉之間連接更加緊密,6億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農村物流篇快遞與幸福生活一起進村
為了讓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可持續”,運輸服務部門“輸血”“造血”并重,在“客運網”上拉起“物流網”,探索客貨郵商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四川“小黃車”車身噴漆由“鄉村客運”變為“鄉村運輸”,便是農村物流發展的縮影。金通工程“客運網”有著通達、全面的運輸網絡優勢,利用客車行李空間附搭小件快運,破解了農村包裹運輸難題。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開展鄉村公交“定線、定點、定時”代郵服務,與162家建制村(社區)郵政快遞服務點達成合作。在“金堂姬菇”“金堂臍橙”等現代農業基地,整合快遞網絡資源,建設農產品快件優先配艙、安檢、通關“綠色通道”。2020年,金堂縣本土農產品線上交易額近1.2億元,“鄉村公交+電子商務”模式被評為交通運輸部首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
在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和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建設中,農村物流網絡加速布局,“電子商務+農村物流”“客貨郵商融合”等服務品牌不斷涌現。
江蘇省多部門協同推進政策和規劃引領,分階段探索農村物流發展新模式,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節點建設。在現有道路客貨運場站、物流園區等基礎上,建設或改造為縣級農村物流中心;推進建設集客運、貨運、郵政、快遞等功能于一體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重點鼓勵利用農村現有的村委會、村郵站、小超市、電商服務點、供銷社等場地劃設農村物流儲存區域,建設或改造成村級物流服務點……目前,江蘇已成功打造出一批凸顯地域特色的“蘇式農村物流品牌”。
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縣級物流集散中心,一件件包裹“流過”分揀線,準確落入對應站點的袋子里。廠房外多輛大貨車整裝待發,準備將它們運送到縣城和各鄉鎮的快遞驛站。在第二批全國農村物流服務品牌中,沙縣以“新型郵政+電商物流”項目上榜。“沙縣小吃家喻戶曉,我們成立了縣域公共品牌‘沙邑珍品’,客戶網上下單后,商戶將產品運到這里完成品牌包裝,再發貨到全國各地。”沙邑珍品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整合民營快遞,沙縣搭建“快郵合作”綜合營銷平臺,與多家快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實現民營快遞下行共同配送工作。目前,沙縣“快郵合作”已輻射至10個鄉鎮,日均總配送量達3000件左右。沙縣去年實現年配送量超100萬件,單日下行配送量超3000件,村民快遞寄件費用降低30%以上。
“寄”,讓農產品拓寬銷路,進入更廣闊的市場;“遞”,農村居民消費更為便利,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擴大農村消費,對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農村物流正不斷改變農村農業農民的面貌,推動農村經濟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運游融合篇美麗風景變身美麗經濟
平穩行駛在城鄉間的公交車,還將鄉村美麗風景變為美麗經濟,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看大海、觀天鵝、吃海鮮、住海草房……坐在公交車上可以欣賞旅游交通環線風景,路在景中、景在路上。”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的康先生說。據了解,榮成市推出“全域旅游+全域公交”客運模式,促進旅游資源與交通資源的合理配置,先后建成城鄉公交場站11處,完成2000多個農村客運站點、公交站亭改造。目前,榮成市已開通公交線路105條,設立公交站點2784個,投入公交車466輛,線路總長2756.7公里,日均客運量近10萬人次。
城鄉公交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近年來,廣東韶關市曲江區結合自身旅游資源,開通“旅游專線”,方便市民“一日游”。位于馬壩鎮龍崗村的曹溪溫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開通公交后,來泡溫泉的人越來越多。過去很多市民開私家車過來,現在有不少是乘公交車過來的。”看著家鄉的旅游業越辦越紅火,在外打工的馬壩鎮龍崗村村民王發彬回鄉辦起了農家樂。“家鄉的公交開通后,不光本地人多,外地人也多,開店第一個月就賺了1萬多元。”王發彬說,“農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公交車將游客帶到鄉村,也將農村品牌傳播出去。在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林伯渠故居所在的修梅鎮高橋村去年迎來了80余萬人次游客。“坐公交車來這里玩的老年人和學生明顯多了,很多以前不出門的人現在活躍起來。”高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思佚說,“高橋村的名氣隨著公交車傳播了出去。”如今,160輛新能源公交車將臨澧縣160個鄉村串聯起來,形成貫穿全縣的“刻木山國家石漠公園—太浮山風景名勝區”精品旅游觀光線路。
運游融合發展,是從“走得了”到“走得好”的生動演繹。“交通+‘旅游’‘產業’‘扶貧’”等發展新模式,推動農村地區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為廣大農民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本報記者潘慶芳特約記者林慧通訊員魏夏王昉 黃擁軍 龍海燕 對本文亦有貢獻
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發揮交通先行作用,加大對貧困地區交通投入,讓貧困地區經濟民生因路而興。”可持續交通對消除貧困和復蘇經濟的作用引起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交通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具有關鍵作用。幾代交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如今,舒適整潔的新能源公交車在農村暢行無阻,快遞包裹通過三級物流網絡下鄉進村,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鄉村一覽大好河山……運輸服務更加公平普惠,并以蓬勃活力推動鄉村與城市共同發展。
即日起,中國交通報刊發道路運輸領域可持續發展系列報道,首篇聚焦運輸服務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敬請關注。
農村客運篇六億農民“抬腳上客車”成為現實
“大家戴好口罩,上車往里面坐。”每天6時35分,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公交車駕駛員方寶華駕駛202路公交車準時來到大嶺公交站點,招呼上車的乘客,開始翻山越嶺的一天。途經多個鄉鎮的51個站點,每天開行24趟,這趟“大山公交”將樅陽縣后山區的村落與周邊鎮村串聯起來。“在通公交前,住在白云崖腳下的大嶺村老年人,通常要步行50分鐘到孫畈街道購買生活用品。他們怕麻煩,總把要辦的事攢上半個月再一次性上街辦。”方寶華說,“有了公交車,村民們喜歡起早趕集,買菜賣菜,置辦生活用品。”
大山公交暢通了鄉村交通“毛細血管”,讓山里的村莊不再閉塞。福建省寧德市結合偏遠山區道路情況,投放5座新能源小型乘用車從事農村客運經營;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推出“互聯網+出行”的“全微通”模式,村民通過攝像頭即可呼叫乘車……多地運輸服務部門因地制宜,將城市公交線路向鄉村延伸以及進行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結合村民出行習慣和規律,開行隔日班、節日班、趕集班、學生班等特色線路。針對客流量較小的村莊,則啟用預約響應模式,打造出“客運班線+區域經營+預約響應”等靈活多樣的農村客運組織模式。
“安全快捷、票價優惠,和在城里坐公交一樣方便了!”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工作的余世桂告訴記者,優惠的票價也是乘客選擇城鄉公交的主要因素。“我每周都從縣城回村里老家。以前坐‘黑車’費用高還有安全隱患,現在坐城鄉公交,票價只需4元。”余世桂說。竹山縣交通運輸局統計,當地縣財政每年設立預算1270萬元,用于補貼城鄉公交、農村客運和城鄉物流等發展,每年為村民節約出行成本約1.5億元。
一輛輛農村客運車輛,是村民們的方便車、經濟車、安全車,也是趕集賣菜的致富車。在四川,“金通工程”的“小黃車”便是“致富車”。“以前只能背著背簍走路去賣菜,牲畜也不敢養太大,生怕運不出去。現在就沒有這些擔憂了。”瀘州市江陽區通灘鎮魏壩村村民李明英說,“小黃車”的開通,讓村民們賣農產品更便利。
正是這樣一輛輛連接鄉村與城市的“小黃車”,提升了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水平,為貧困地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農村客運站總數達33萬個,農村客運車輛達32萬輛。《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指出,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鄉村之間、城鄉之間連接更加緊密,6億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農村物流篇快遞與幸福生活一起進村
為了讓農村客運“開得通、留得住、可持續”,運輸服務部門“輸血”“造血”并重,在“客運網”上拉起“物流網”,探索客貨郵商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四川“小黃車”車身噴漆由“鄉村客運”變為“鄉村運輸”,便是農村物流發展的縮影。金通工程“客運網”有著通達、全面的運輸網絡優勢,利用客車行李空間附搭小件快運,破解了農村包裹運輸難題。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開展鄉村公交“定線、定點、定時”代郵服務,與162家建制村(社區)郵政快遞服務點達成合作。在“金堂姬菇”“金堂臍橙”等現代農業基地,整合快遞網絡資源,建設農產品快件優先配艙、安檢、通關“綠色通道”。2020年,金堂縣本土農產品線上交易額近1.2億元,“鄉村公交+電子商務”模式被評為交通運輸部首批農村物流服務品牌。
在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和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建設中,農村物流網絡加速布局,“電子商務+農村物流”“客貨郵商融合”等服務品牌不斷涌現。
江蘇省多部門協同推進政策和規劃引領,分階段探索農村物流發展新模式,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節點建設。在現有道路客貨運場站、物流園區等基礎上,建設或改造為縣級農村物流中心;推進建設集客運、貨運、郵政、快遞等功能于一體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重點鼓勵利用農村現有的村委會、村郵站、小超市、電商服務點、供銷社等場地劃設農村物流儲存區域,建設或改造成村級物流服務點……目前,江蘇已成功打造出一批凸顯地域特色的“蘇式農村物流品牌”。
在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縣級物流集散中心,一件件包裹“流過”分揀線,準確落入對應站點的袋子里。廠房外多輛大貨車整裝待發,準備將它們運送到縣城和各鄉鎮的快遞驛站。在第二批全國農村物流服務品牌中,沙縣以“新型郵政+電商物流”項目上榜。“沙縣小吃家喻戶曉,我們成立了縣域公共品牌‘沙邑珍品’,客戶網上下單后,商戶將產品運到這里完成品牌包裝,再發貨到全國各地。”沙邑珍品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整合民營快遞,沙縣搭建“快郵合作”綜合營銷平臺,與多家快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實現民營快遞下行共同配送工作。目前,沙縣“快郵合作”已輻射至10個鄉鎮,日均總配送量達3000件左右。沙縣去年實現年配送量超100萬件,單日下行配送量超3000件,村民快遞寄件費用降低30%以上。
“寄”,讓農產品拓寬銷路,進入更廣闊的市場;“遞”,農村居民消費更為便利,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擴大農村消費,對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農村物流正不斷改變農村農業農民的面貌,推動農村經濟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運游融合篇美麗風景變身美麗經濟
平穩行駛在城鄉間的公交車,還將鄉村美麗風景變為美麗經濟,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看大海、觀天鵝、吃海鮮、住海草房……坐在公交車上可以欣賞旅游交通環線風景,路在景中、景在路上。”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的康先生說。據了解,榮成市推出“全域旅游+全域公交”客運模式,促進旅游資源與交通資源的合理配置,先后建成城鄉公交場站11處,完成2000多個農村客運站點、公交站亭改造。目前,榮成市已開通公交線路105條,設立公交站點2784個,投入公交車466輛,線路總長2756.7公里,日均客運量近10萬人次。
城鄉公交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近年來,廣東韶關市曲江區結合自身旅游資源,開通“旅游專線”,方便市民“一日游”。位于馬壩鎮龍崗村的曹溪溫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開通公交后,來泡溫泉的人越來越多。過去很多市民開私家車過來,現在有不少是乘公交車過來的。”看著家鄉的旅游業越辦越紅火,在外打工的馬壩鎮龍崗村村民王發彬回鄉辦起了農家樂。“家鄉的公交開通后,不光本地人多,外地人也多,開店第一個月就賺了1萬多元。”王發彬說,“農村奔小康,交通要先行。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公交車將游客帶到鄉村,也將農村品牌傳播出去。在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林伯渠故居所在的修梅鎮高橋村去年迎來了80余萬人次游客。“坐公交車來這里玩的老年人和學生明顯多了,很多以前不出門的人現在活躍起來。”高橋村黨支部書記李思佚說,“高橋村的名氣隨著公交車傳播了出去。”如今,160輛新能源公交車將臨澧縣160個鄉村串聯起來,形成貫穿全縣的“刻木山國家石漠公園—太浮山風景名勝區”精品旅游觀光線路。
運游融合發展,是從“走得了”到“走得好”的生動演繹。“交通+‘旅游’‘產業’‘扶貧’”等發展新模式,推動農村地區交通與產業深度融合,為廣大農民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本報記者潘慶芳特約記者林慧通訊員魏夏王昉 黃擁軍 龍海燕 對本文亦有貢獻